你了解关于古籍旧志整理点校整理吗?
旧方志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古籍旧志整理从小的方面说,是地方志部门的职责,可以为编纂新方志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大的方面讲,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但是,怎样整理旧志却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从点校出版清道光八年《庆远府志》的经历,笔者认为要整理出一本高质量的旧志,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摸清家底,选好底本
开展旧志整理工作,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旧志遗产的普查问题。普查的目的主要是弄清楚当地编修地方志的起始时间,历史上编纂过多少种地方志,形成了哪些版本,哪些版本有整理价值,目前这些版本存在形式、数量、质量和保存地点等。这是旧志整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开展旧志整理工作的基础。
从了解的资料情况看,庆远府修志历史渊源流长。庆远府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元朝改为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朝复改为庆远府,清朝因袭之。至民国2年(1913年)撤销,先后有648年的历史。庆远府先后修府志4次。明万历十一年,庆远府知府黄文炳主修了第一部《庆远府志》(12卷),已失传。清代,庆远府分别于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编修了3部府志,其中康熙二十三年知府白启明主修的《庆远府志》(12卷)已失传,乾隆十九年知府李文琰主修的《庆远府志》(10卷)和道光八年知府英秀主修的《庆远府志》(20卷15册)幸存于世,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均藏有刻本,广西图书馆则藏有两志的复印本和手抄本。另外,现存于世的还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池州知州李佑元以道光版府志为底本摘录编辑的《庆远府志》抄本(1册本,其篇目结构与道光版府志完全一样,主要是将原府志中有关河池州的内容摘编成册,全书约4万多字)。纵观现存的3部庆远府志(含李佑元摘抄本),以道光八年辑《庆远府志》(20卷15册)本记载的时限跨度大,资料较为丰富、全面,且手头存有这套书的复印本,所以我们决定以这套复印本为这次点校整理的底本,其余两个版本为参考。
道光八年辑《庆远府志》始修于道光六年秋(1826年),历经英秀、李彦章、钟禄、恒梧等四任知府,至道光八年(即道光戊子年,1828年)完稿,道光九年(即道光己丑年,1829年)付梓出版。该书体例,为纲十二,曰地理、曰沿革、曰建置、曰食货、曰经政、曰学校、曰营伍、曰职官、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时事,为目六十有四,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军事等领域。其记事始于汉,而大部分类目记事始于唐宋,止于道光初年。该志是清代庆远府的第三部府志,也是最后一部府志。广西学政曾元海赞誉该书“备一郡之典章,酌古准今,阙疑征信,其制体也严而括,其叙事也简而赅,洵志书之上乘也”。
二、根据客观情况,选择旧志的整理方式
旧志整理有标点、点校、影印、翻译、注释和类编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各有优劣,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庆远府志》的整理采用点校的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20世纪80年代,河池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曾对清道光八年编《庆远府志》等旧志进行过资料类编整理,将府志部分内容标点后按新编门类编入《河池地区古代志书整理汇编》(内部版)一书。这虽属局部整理,缺漏了不少内容,但毕竟是河池市在旧志整理上迈出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做好《庆远府志》的全面点校整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地方志办开展修志工作20多年,具有一定整理旧志经验的业务骨干。第三,点校整理,成本比较低,同时方便读者阅读使用。影印,虽然简单易行,但成本高,加之现存的复印本已有部分文字模糊不清,不宜作影印的底本;广西图书馆的藏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从上海图书馆复印的本子,由于年代久远,字迹也不十分清晰,也不宜作影印的底本;要影印,必须到国家图书馆拍馆藏善本,全套旧版《庆远府志》(清道光八年辑)共有1620页,拍照费需要1.62万元。而且影印一般不加标点,虽能较好的保留原貌,但在使用上对国学基础深厚的科研工作者比较适合,而对一般读者来说,阅读使用仍感不便。翻译、注释,工作量更大,难度高,也不容易做好。因此,我们认为点校既可以达到抢救古籍的目的,也更方便读者阅读使用,是旧志整理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整理方式。
三、下苦功夫,做好正字、标点和校勘
在旧时代,由于雕刻印刷技术低下,旧志书中字体缺谬、语句脱落、衍文余句无所不有,加上久存破损等因素,旧志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要点校整理出一个体例规范、标点准确、校勘全面、阅读方便、古朴典雅的版本,必须在坚持“尊重原稿,保留原貌”的前提下,下苦功夫,做好正字、标点、校勘等工作。
正字主要是指将原书的繁体字和异体字一律转换为规范通用的简体字,将避讳字转换为通用字(如原府志为了避乾隆“弘历”的名讳,将明代孝宗的年号“弘治”改为“宏治”,现在整理旧志就应恢复“弘治”这一年号)。至于通假字、古今字,由于情况比较复杂,不好把握,有些还涉及到比较敏感的问题,需要反复掂量、谨慎从事,不能一刀切。比如“地理”和“地里”两个词古代通用,原作以用“地里”为普遍,个别用“地理”,为了尊重原稿,我们整理稿正文还是采用了原稿使用频率较多的“地里”一词。原书中“猺”、“獞”、“狼”、“獠”等少数民族称谓古体字在点校本中也依旧使用,不加更改。一是因为桂西北少数民族种类繁杂,古今称谓不一,难以一一对应进行规范转换,如古“猺獞”可改为今“瑶壮”,而“狼”、“獠”等古代有而今无的民族称谓及其字形怎么改国家还没有规定,就不好改;二是在点校本中保留民族称谓古体字,可以从侧面反映封建时代民族歧视的存在,使读者从古今文字形体的变化中领悟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但是,对于涉及朝代称谓、人名、历史事件的专用名词的通假字则应改为通用字,如该志底本卷十九《时事志上》第1页倒数第1行有“大宗朝”这么一句话,有人曾提出该句是否是“大宋朝”之误?经翻阅工具书,古代“大”和 “太”通用,并联系上下文,确定“大宗朝”就是“太宗朝”,其意思是“宋太宗统治时期”,为了避免更多的读者误解,定稿时把“大”改为“太”。又如该志底本个别地方将“黄庭坚”写为“黄廷坚”,“东都党锢”写为“东都党固”,我们认为虽然古时“庭”与“廷”、“锢”与“固”通用,但人名和历史事件名称还是应该规范一致为好。因此,我们整理时还是将“廷”改为常用的“庭”,将“固”改为通用的“锢”。由此可见,要整理好旧志,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持原貌与字形转换的关系,既要坚持古籍整理的基本原则,又要灵活处理特殊的问题。
标点是旧志整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庆远府志》原书为直排繁体字,无标点。这次点校整理,不仅要改直排为横排,改繁体字为简化字,而且要进行断句和加标点符号。断句要符合古汉语语法,标点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一般来说,断句、加标点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原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同时掌握文言文的词性、语序、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修辞技巧、章法文体特点以及古代文化知识,这对于做好旧志标点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不了解文言文有关知识而点破句子的例子很多,如由于不知道“于……何有”是古文表达反诘语气的一种固定格式,而在标点该志卷五《建置志上·城池》中的《宜州铁城记》时将“于以御侮备患也何有?”点破为“于以御侮备,患也何有?”。又如点到第八卷《食货志·墟市》时有这样的句子:“逢子午卯酉日为赶期”,开始我们理解为子午、卯酉各为一个日期,于是标点为“逢子午、卯酉日为赶期”。后来研究了古代纪日法以后,知道我国古代一般是用天干与地支结合纪日,但也有单用天干或地支来纪日的情况,如《礼记·檀弓》就有“子卯不乐”的记载,其意思就是“子日和卯日不奏乐”。以此类推“子午卯酉”表示的应是4个不同的日期,而不是两个日期,于是将上述句子重新标点为“逢子、午、卯、酉日为赶期”。
校勘是旧志整理的重要环节。本次校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对校法,即一书两版,彼此互校,以及复印本与善本互校。2.本校法,即底本前后内容互相印证。3.他校法,即利用二十五史、《广西通志》等古籍进行校对。4.理校法,即在对文章主题、段落结构和历史事件来龙去脉全面、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谨慎地使用推理演绎的方法进行校勘。此次校勘,共计纠正错页错行3处,修补缺页5处计1397个字,确认和填补模糊字811个,校勘轸宿分野图5处,校勘字词脱衍讹误198处。
四、聘请专家,严把出版质量关
旧志多为古籍,内容丰富而驳杂,必须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2008年底,《庆远府志》点校本送广西人民出版社审核。出版社认为,书稿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并建议聘请专家加以审核。经多方了解,梁超然教授既长期从事过古汉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又是方志专家、自治区古籍丛书编辑委员会顾问。梁教授经过三个多月的仔细审核,共提出400多条(处)的修改意见,我们一一逐条加以修改后,于2009年9月将志稿送广西人民出版社终审出版。实践证明,专家审核把关是提高旧志整理质量的重要途径,不可或缺。
整理校注旧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整理校注出一本有阅读和参考价值的旧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旧志整理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愿我们的作法能够给同行们尤其是旧志整理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古籍旧志整理服务找天隆文化!详情咨询:028-85583500.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