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明白四川志书编纂为什么要进行开拓创新呢?天隆文化小编今天就为大家讲讲志书编纂其中的原因。
从修志的角度说,创新是指敢于打破旧的修志理论和敢于打破不能与时俱进的修志章法,创造出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修志模式。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同样道理创新也是天隆文化的灵魂也是天隆文化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天隆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天隆文化不创新编纂出来的志书就不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地域性和生动的可读性。然而,创新与守规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创新就不能守规守规就不能创新。这就给编纂人员带来第四个难题但是笔者认为,在旧的修志规则中,有很多“清规戒律”是应该创新的现略提一二,与同仁商榷更渴望得到专家的赐教。
其一是关于“不越境而书”的问题。章学诚说“志笔不能越境而书”。因此自古至今所修的志书不管是省志、府志、厅志或县志乃至镇志村志都严格遵循这一规则。数百年以来,各个朝代编纂的志书体例基本统一保证了志书内容的完整和体例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二轮修志应把“越境而书”写进新编志书的凡例之中将之作为一项通则,并贯穿到新志书编纂的整个过程。因为二轮修志所修的时段主要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员流动、商品流动、资本流动等现象日益频繁。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经济交往、合作、投资、对口扶贫等活动日益密切。经济社会活动中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好格局。
其二是关于“生不立传”的问题“盖棺定论生不立传”是自古传承的“铁律”。原因是志书人物能起到“矜其乡贤,垂范后人”的教化作用因而有人说“一部志书半人物”章学诚把人物志看成是“志中之志”、“书中之髓”。因此旧日规则规定:凡入志者须为谢世者而不能活人。理由是活人的功过成就尚未最后定论即使他目前功高盖世也不能立传否则会后患无穷。随着世易时移这一“铁律”也要创新。因为二轮修志不同于首轮修志,首轮修志贯通古今立传人物数量极多。
二轮修志的期限是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谢世的知名人物非常稀少倘若坚持这一“铁律”,部100多言的志书要立传的人物大约只有5、6人。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举不胜举而且多数都还健在。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简单的把“生不立传”错误地理解为“生不入志”。这就要求编纂者在记叙方法上有所创新坚持以事系人,用人物述略表和人名录的方法把活人写进志书,而且要推陈出新,记载完整。把当代精英人物的事迹留存于史同样起到“矜其乡贤,垂范后人的作用其三是关于“不可使用文学性的描述语言的问题。编纂规则规定:志书文字要朴实、简要不作渲染描绘不可使用文学性的描述语言此规定总体上说是正确的但不能一概而论僵化不变。在坚持把握志书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注重
四川志书编纂追求清词丽句是完全应该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不影响志书的真实性而且极大增强它的可读性。
黄炎培说志书语言要“文采蜚然濉雅俗共赏”;清代方志大家钱大昕说,入志资料要“辞严事核质而有文”。
《史记》为什么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是因为司马氏运用了文学语言来写人记事把人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把事叙得有声有色毫无枯燥。因此志书编纂适当使用文学性的描述词语何尝不可!况且有不少名志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例如《竹溪县志》描写的极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开化县志》描绘的西渠¨今日的西渠已被拓宽、挖深、疏浚淙淙碧水缓缓南流。渠深水清卵石可见;鱼儿雀跃尾尾在目。西渠栏杆间每隔2米设置了花坛隔数百米设置一座钢筋砼混凝土或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小桥。西渠两岸的居民洗菜、浣衣钓孩子们戏水‘粉墙黛瓦映西屏小桥流水绕城间’好一幅现代版的小小桥、流水、人家’图西渠环带’是山城开化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这两段用语并不是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志语而是非常优美、典雅、工整的赋语和诗前者把无形的极光写得有形化让读者如临其境如沐其辉;后者把无生命的西渠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把一幅如诗似画的西渠美景呈现在读志者眼前。
以上便是志书编纂为何进行开拓创新的原因了。天隆不定期更新志书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哦~